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暨南文苑
 

以人为本 诚结归国学子

时间:2005年11月02日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hangrenhui

暨南大学统战部  杨  松

摘要: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文关怀,一切偏离人文的都是错误的,一切反人文的都是邪恶的。由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他们最需要的就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激励了老一辈归国学者的斗志,使他们为振兴祖国创造了人间奇迹。人文关怀同样牵动着新一代归国学子的心智。高校需要不断营造人文关怀的氛围,以吸引和留住更多学有所成的海外学子。

关键词:诚结;归国;学子

以人为本,就是以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与自然、社会的全面协调为最终目的的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的基础和核心是人文关怀。人文关怀是为了人能成为一个对社会负责的人,一个真正的人的精神标准与内涵,因为人的精神世界主要取决于人文的陶冶。人有感情,有精神生活,有人性与灵性相统一的精神世界,一切偏离人文的都是错误的,一切反人文的都是邪恶的。人文关怀可以化干戈为玉帛;人文关怀可以筑起血肉的长城;人文关怀可以创造人间奇迹,使民族自立于世界强强之林。由海外学成归来的留学人员,满腔热情,满腹报国之志,他们最需要的就是这种人文关怀。

一、人文关怀,老一辈归国学子的心影

曾几何时,“两弹一星”功勋们的事迹传遍祖国大江南北,家喻户晓。“两弹一星”的功勋、元老多数是从海外归来的学者。当年,他们中有的早已是海外知名的专家教授,在海外有着优厚的生活待遇,有着先进的工作和实验条件,有着辉煌的人生前途。可是满腔报国之志,使他们远渡重洋,回到极度贫瘠的祖国。简陋的条件,艰苦的生活,不仅没有使他们动摇、放弃,反而使他们深深地扎下根。他们献了青春,献终身,献子孙。这一切除了他们坚定的报国信念,便来自党和国家对他们的关怀、帮助和支持,来自于体贴入微的人文关怀。人文关怀的力量超越了一切物质的条件,人文关怀的力量换来了领先于世界的水平和能力。他们白手起家,创造了人间奇迹,他们为国家,为民族赢得了声望和荣誉。人文关怀在老一辈归国科学家身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刻下了抹不掉的心影。

印记之一:在精神与物质的追求上,精神胜于物质。物质是精神的基础,物质决定精神,精神是物质的升华,但是,这只是一般,是常理。精神反作用于物质,精神能动的指导物质,这也是真理。我国的“原子弹之父”钱学森,当年克服了重重阻力,历经了千难万险,回到祖国时,正值我国百业待兴,物质条件无从谈起。但是,回到祖国的归属感,站在故乡土地上的安全感,艰苦创业的自豪感,这种种精神上的需求,精神上的寄托,精神上的安慰,统统化为精神上的动力,对他及与他同期归国的科学家们,产生了巨大的力量。这力量带来的是干劲,是智慧,是创造,是奇迹,是中国人的人格和志气,是走上世界的尖端科学。

印记之二:在软件与硬件的要求上,软件胜于硬件。人文要以科学为奠基,科学要以人文为支撑,既科学,又人文,才能充分体现人性与灵性的统一。科学研究,技术攻关,没有实验设备,没有实验条件,无疑于巧妇无米。可是,当年百业待兴的国家哪来的仪器设备,哪来的实验条件。明智的国家领导人虽然拿不出好的硬件条件,但是给归国创业的科学家们以自由发挥、创造的人文空间,不失为人的灵性的重要填补。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富有人性化的、宽松的管理机制,激发了无限的创造力和无限的生机。“两弹一星”的功勋们硬是在简陋的条件和艰苦的环境下,做出了令常人意想不到的成绩,创造了令常人无法想象的奇迹。

印记之三:在国家与个人的需要上,国家胜于个人。个人与国家或社会是一对贯穿于人生始终的矛盾。一个人有所作为,还是无所作为,一个人的自身价值能否实现,对这个问题的科学把握至关重要。一个始终把国家和民族的利益放在首位的人,一个能遵照国家和人民的需要来调整自己的人,往往就是一个有作为的人,一个成功的人。钱学森、李四光、邓稼先等老一辈归国学者,他们在个人与国家的利益选择上,始终是祖国胜于个人。他们将自己的所学、自己的所长溶于国家和人民的所需之中,并适时的做出符合于人民利益的调整。他们为祖国、为人民做出的贡献,祖国不会忘记他们,人民不会忘记他们。他们的业绩将永载史册。

二、人文关怀,新一代归国学子的牵力  

在邓小平“支持留学,鼓励回国,来去自由”的工作方针指引下,新一代移民由20世纪80年代起至今已20余年。他们在海外学成,在海外立业,甚至在海外有了骄人的业绩。这20年也恰是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进步的20年。国家的发展,人民的殷实,使得他们的拳拳之心开始涌动。报效祖国,倾炎黄子孙一腔热血,为此,他们开始了新一轮的回国热。海外学子回国的企盼仍旧是人文关怀位之首。

牵力之一:企盼一种新型的人与人的关系。人的发展同社会解放的历史过程始终是一致的。人的全面发展,人的能动的创造本质的充分发挥,既取决于生产力的发展,人和自然界进行物质交换的丰富性,也取决于人们的社会关系,特别是社会生产关系的性质和丰富性,同时也取决于反映这种社会关系和观念关系的丰富程度。人的社会关系和谐发展,包括个人和集体的和谐发展,个人和他人的和谐发展,个人自身内部各个方面的和谐发展。由海外各国归来的学子,大都领略和亲身体验了西方发达国家以人为本的和谐氛围,又深知国内的人际状况。希望能够得到宽松自由的学术研究空间,能够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人文的关怀和理解,尤其是希望每个人都能得到平等的发展,以发挥更大的创造力,创造出更好、更优秀的学术科研成果。

牵力之二:企盼一种人对物的自觉有效的支配。人和科技的关系是一个历史的范畴,它取决于科学技术发展的水平,又受到经济关系、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的制约。只有当人真正处于对科技的支配地位的时候,科技的发展才能成为推动人的发展的有效力量,否则它就可能降低人的地位和作用,牺牲劳动者的利益,给劳动者造成不利的后果和影响。因此,要把这种可能性真正转变为现实,实现人对物的真正有效的支配,在当今仍然是一个重大的社会课题,这一重大课题的解决关系到一代新型的全面发展的“创造着的人”的培养和造就。海归学子之所以把人对物的自觉有效的支配作为一种企盼,原因正在于此。

牵力之三:企盼一种新的价值导向。控制论的创始人维纳指出:“技术的发展,对善和恶都带来无限的可能性……不能从市场的观点,从节约了多少钱的观点来看待这种新的可能性,……出路只有一条:建立一个不同于买卖关系的人的价值为基础的社会。”如果不是,它就必然要扼杀新技术革命所造成的“善的无限可能性”的发展,而使其所造成的“恶的无限可能性”这样或那样地转化为现实性。科学是个知识体系,其特点是一元的,逻辑的,实证的,而人文不仅是个知识体系,还是个价值体系,其特点是多元的,非逻辑的和非实证的。带着国外的观念,带着西方发达国家的开放视野,归国学子们热切的希望国内能有一种新的与国际接轨的价值观,更希望能跳出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在科技兴国的战略思想指导下,以人为本发展“善的无限可能性”。

三、人文关怀,需营造的高校氛围

新移民的“回国热”方兴未艾,所归之处主要选择在高校。据统计,广东近几年来归国留学人员近一万人,选择在高校任教或搞科研的有70%以上。要吸引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就要充分注重人的特性。人有脑,有人性,有灵性,有灵魂。要重视灵性,重视智力,更要重视人性,重视人的情感。要使新一代归国学子能向老一代那样生根、开花、结果,就必须努力营造高校以人为本,人文关怀的条件和氛围。

氛围之一:改变重引进,轻使用的用人状况。一位哈佛大学的教授讲:一个人的成功与否情商可能更重要。同理,一所大学的成功与否,人文关怀,人的情感因素可能更重要。在激烈的办学竞争中,争夺人才已形成一场无声的大战,谁拥有了人才,谁就拥有了学校的实力,学校的影响,以至学校的效益。为此,为了学校和学科尽快上层次、上水平,各所大学不惜财力、物力,以最好的物质条件、最优厚的待遇,甚至最高的科研启动费,四处挖人。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把人才吸引进来,便大功告成,完事大吉。至于人才引进后的系列问题,因没有解决问题的链条、机制和相应的措施。结果,部分归国留学人员安顿之后,该如何搞好自己的教学和研究,常常不知怎样着手。实验材料,实验条件短缺,找谁解决,没人主动告知。到图书馆一看,要找的杂志残缺不全,甚至没有。经历了种种之后,部分归国留学人员的热望便渐渐冷下来。这种只重引进而轻使用的状况,动摇了不少归国学子的心。

氛围之二:改变重指导,轻服务的管理方式。学校以教师为本,以学生为本是不言而誉的。尤其,教师是学校的主导,学校的各级管理部门和管理人员,要为教学和科研服务,要为教师的教学和科研提供条件,提供帮助,给予支持。可是,现实之中门难进,脸难看的机关作风仍然存在,这实在给在国外的学校被视为上帝,不断得到校方以人为本,诸多人文关怀的归国学子以惊讶。尤其令归国学子难以理解和接受的是,我们的部分领导高高在上,指手划脚的官架子有增无减,俨然一副上帝的架势。这一切实在令归国学子不敢恭维,可是又奈何不得,敢怒不能言的尴尬局面让人难受,却也得受着。因为归国学子总不能今天回来,明天就走。尽管这种状况在国内并不普遍,但是,个别状况所造成的影响却在逐步扩大,不可掉以轻心。因为,人的精神世界的问题得不到解决,人的安心和稳定就难以落实。

氛围之三:改变重知识,轻素质的人才取向。大学是积累知识,传播知识的殿堂,大学又是创造知识,创新知识的源泉。为此,大学教师常常被视为知识的代表,甚至是知识的化身。在人才引进中,知识的渊博与否,专业的强弱与否,成为衡量人才是否及要否引进的首要条件。知识固然重要,因为只有以知识为基础的非凡的灵性,才可能有创造和创新。但是,时代赋予大学的使命不仅仅是传授知识,更重要的是培学生学会做人。当一名教师培养的学生既学会做事,掌握了专业技能,又学会做人,懂得了做人的道理,这个学生才是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教师也才是一名合格的教师。因此,高校引进人才,尤其是引进归国留学人员,其目光不能仅仅钉在专业和知识上,引进人才的素质是不可忽视的条件。这个素质,首要的是有高洁的人性,重要的是有高度的责任感。在我国,大学本科教育是素质教育,培养的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专业人才。其培养者,即教师一定要率先垂范,在各方面都应该是学生的榜样。教书育人是教师之本。高校的人才取向,用人机制要吸纳德才兼备的人,要引进德才兼备的人,也要以人为本,创造条件,培养造就和扶持德才兼备的教师,甚至大师。



栏目导航
通知公告
    请下载关于印发《暨南大学统一战线成员献计献策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633119811203    More >>
宣传橱窗       More..
活动相册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