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政策法规  多党合作
 

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对多党合作事业的贡献

时间:2008年12月01日来源:中央统战部网站 作者:系统管理员
   在长期革命和建设的实践中,以毛泽东同志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深刻总结我国政治发展历史经验的基础上,把马克思主义政党理论和统一战线理论同中国实际相结合,与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一起,创立和发展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其主要贡献在于:

 一是把团结民主党派作为党的一条坚定不移的方针。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各个历史时期,从无产阶级解放全人类的博大胸怀出发,牢牢把握中国政治发展的基本规律,始终把团结民主党派放在无产阶级革命和建设社会主义的战略高度来考虑,并在实践中坚持和发展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在民主革命时期,中国是一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阶级关系的状况是两头小、中间大,买办资产阶级和地主阶级是少数,工人阶级也是少数。在这两大根本对立的阶级之外,还存在着为数众多的农民和中间阶级,主要是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中国共产党为了实现自己的革命目标,必须争取、团结一切中间阶级和中间力量,扩大革命阵营。因此,中国共产党采取了争取、联合民主党派的方针,积极推动一些民主党派的创建。通过民主党派成功地团结了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广泛争取了同盟军,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新中国建立后,中国共产党制定了在人民民主专政条件下团结民主党派的总方针和各项政策,加强并发展了与民主党派的合作,广泛地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为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共同奋斗。

 二是提出民主党派是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政党”。19569月,中共八大政治报告明确指出:“中国各民主党派的社会基础是民族资产阶级、上层小资产阶级和它们的知识分子。在社会主义改造完成以后,民族资产阶级和上层小资产阶级的成员将变成社会主义的劳动者的一部分。各民主党派就将变成这部分劳动者的政党。”这是对社会主义时期民主党派性质的最初界定,表明了民主党派的性质和地位开始发生了根本性转变,为社会主义条件下多党合作政治格局的确立和民主党派的发展,提供了重要理论依据。

   三是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制度。建国之初,在毛泽东思想指导下,我国建立了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团结民族资产阶级和城市小资产阶级的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政权。与这样一个四个阶级联合的、统一战线性质的新民主主义的国家政权相适应,以中国共产党与各民主党派协商筹备召开新政协和建立新中国的实践为基础,初步确立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的基本格局。

   四是提出了长期共存、互相监督的方针。1956年,我国生产资料所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毛泽东同志从中国社会主义特点出发,深入思考了中国的社会主义政党制度问题。他注意到苏联实行一党制的弊端,深刻总结了我国多党合作的经验,指出:究竟是一个党好,还是几个党好?现在看来,恐怕是几个党好。不但过去如此,而且将来也可以如此,就是长期共存、互相监督。根据毛泽东同志的主张,我国突破了苏联一党制的政党模式,在社会主义政党制度上作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选择,使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在社会主义条件下进一步得到发展。

五是确定了共产党同民主党派合作共事的基本形式。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共产党确立了同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合作共事的基本形式,主要有最高国务会议、双周座谈会、协商座谈会,还有谈心活动、书面建议等形式,就国家一切重大问题的决策、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历次会议的重要议案等,同各民主党派、无党派民主人士进行协商,认真听取他们的意见和建议,使各民主党派同中国共产党的关系达到了国家政权层面上的合作共事。

栏目导航
通知公告
    请下载关于印发《暨南大学统一战线成员献计献策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633119811203    More >>
宣传橱窗       More..
活动相册

建言献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