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水,也是爱!”香港青年吴伟峰说。
悠悠东江水,深深同胞情。东深供水工程默默运转近半个世纪,滋润着曾饱受缺水之苦的香港。大爱无声,这条“香港人的生命线”,正是中央政府和内地人民数十年如一日关怀与支持香港民生的缩影。
一湾碧水佑香江
香港曾饱受淡水奇缺之苦。“全家人提着水桶,到街上轮流排队取水,因为轮候争水导致街坊反目甚至闹上法庭”,是许多老一辈香港人不堪回首的记忆。
1963年,香港遭遇百年一遇的严重干旱,市民每四天供水一次,350万人的生活陷入困境,20多万人逃离家园。水荒曾使香港面临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
“香港中华总商会请求祖国支援!”“港九工会联合会请求帮助!”……求援信如雪花般涌向北京。1963年12月,中央财政拨款3800万元,东江——深圳供水工程开始修筑。“引东江水济香港同胞”,成为当时流传在南粤大地上的时代强音。
1965年3月1日,东深供水工程通过深圳水库,正式对港供水。当汩汩自来水从干涸已久的水龙头里奔腾而出时,孩子们用毛巾“好好地擦了一把脸”后的灿烂笑容,让老一辈香港人“好久好久忘不了”。
他们也许不知道,为了这水,1万多人用了11个月凿山劈岭,架管搭桥,将水源地——东莞市桥头镇的东江河水的水位提高了46米,使之倒流83公里而进入深圳水库。再经过3.5公里长的输水涵管,输入香港。
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东深供水工程历经三次扩建,对港年供水量从1965年的0.68亿立方米提升至1994年的5.34亿立方米。为避免供水工程沿线工业和人口快速增长影响水质,总投资49亿元的东深供水改造工程在2000年8月开工兴建,将供水系统由原来的天然河道和人工渠道输水变为封闭的专用管道输水。2003年6月,改造工程完工通水。一道白色巨龙,让东江水在南下过程中实现了“清污分流”。
许多港人觉得,深圳水库虽隔着山,却离自己很近。现在,香港中小学生和各界人士每年会定期造访深圳,见证港人用水的“源泉”。香港水务署有关人士表示:“实有赖东深供水工程、深圳水库对港供水的工作,确保香港长期享有充足的水源,以应付市民及各行业对优质食水的需求,也维持香港的可持续发展。”
在供油、供气等方面,内地长期给予香港优惠政策。天然气方面,国家发改委、国家能源局等部门采取多项具体措施,确保香港天然气持续稳定供应。2012年3月,西气东输二线工程香港支线项目开工建设,目前内地海域段已完成约8公里,有望在2012年底前实现向香港供气。
电力方面,目前,广东电网2011年送港电量113亿千瓦时,约占香港用电量的25%。与香港合作建设的大亚湾核电基地运行正常,创造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中央政府心系香港,时时刻刻把香港市民的需求放在心上,在特殊商品管理方面也给予香港特殊待遇。粮食方面,国家发改委每年在粮食出口配额分配中确保港澳需求;即使在国内粮食紧张、国家控制粮食出口的情况下,也充分考虑对港澳同胞生产、生活的影响,给予特殊政策。2007年,内地实施禁止天然砂出口的管理措施,同年对粮食制粉出口实施更为严格的控制措施,但考虑到香港的特殊情况,中央决定对香港“特事特办”,继续对港供应粮食及其制粉和天然砂。
据海关统计,2011年,内地供港小麦粉出口12.1万吨,比1998年增长34.4%;供港大米出口3万吨,比1998年增长1.7倍。截至2011年,对港供应960多万吨河沙。未来4年,内地还将为港珠澳大桥香港段工程提供3395万吨海沙填料。
趟趟快车保“有余”
天才蒙蒙亮,文锦渡口岸便开闸通关,一辆辆承载供港鲜活商品的货车有序通过海关验放通道后徐徐驶往香港。
港人梁师傅是香港新三星运输公司的一名司机。每天,他都要驾驶货车行驶往返在深圳和香港的道路上,把内地供应的冰鲜鸡肉运送给香港的客户。
每趟往返,梁师傅大概要走10个小时。这一走,就是14年之久。当初的小卡车如今已换成大货车,货物重量也增加了5倍以上。虽然很辛苦,但他觉得很充实。因为他和同行们的工作,确保了来自内地的大量生活物资,能充实香港市民的“米袋子”、“菜篮子”。
从半世纪前开通的“三趟快车”,到如今发展到广东、湖南、湖北、河南等8个主供口岸,内地多年来风雨无阻、源源不断地满足着香港市民的生活物资需求,保证他们“连年有余”。
“三趟快车”当年在中央亲切关怀和直接指挥下开通,50年来不管是雨雪冰冻还是严重涝灾,不管是春运紧张或是路桥故障,“三趟快车”从不中断,如同一根动脉将香港和内地紧紧连在一起。香港回归以来,“三趟快车”不仅依旧不舍昼夜,而且还由当初的每天3趟变成“N趟”。
据商务部不完全统计,50年来,内地共输往香港1亿多头猪和牛、10多亿只家禽、大量蔬菜、粮食、蛋品、水产品等,有力保障了香港市场日常供应,使香港居民直接受益。目前香港市场95%的活猪、100%的活牛、33%的活鸡、100%的河鲜产品、90%的蔬菜、70%以上的面粉由内地供应。
海关总署高度重视对香港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的通关监管和服务,对有关工作进行专门部署。内地各相关海关在确保实际监管到位的前提下,积极为供港物资量身订制通关便利措施,确保供港农副产品和生活必需品安全、有序、快速通关。
“内地作为香港的大后方,我们一是保障供应数量充足,二是保证质量安全可靠,三是建立应急工作机制,通过上述措施确保香港农副产品的稳定供应。”商务部负责人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
香港市场主要供货商五丰行负责人告诉本社记者,内地作为香港的大后方,每年根据需要作足额安排,香港地区需要多少,就满足多少。对香港市民来说,内地供港物资是非常重要的。内地的稳定供应不仅满足了香港市场及市民的日常生活所需,也为本地批发商及小摊贩提供了稳定、充足、运输便捷的货源。同时,繁荣的农副产品街市摊档供应,对促进香港社会就业也起到了积极作用。
经过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内地已培育了一支长期稳定的供港澳经营队伍,建立了一批供港澳高标准生产加工基地。所有供港澳鲜活产品均来自经国家质检总局审查通过的、符合港澳对活畜禽检验检疫标准的注册养殖(种植)场,所有注册养殖(种植)场都有完善的质量可追溯体系,以保证产品的质量安全。
抓好源头管理、过程管理,加强与香港有关部门的交流与合作,共享信息技术……国家质检总局负责人表示,截至目前,内地检验检疫部门共备案供港蔬菜种植基地529个,57万余亩;供港冰鲜畜禽肉备案饲养场229家,供港食用禽蛋及蛋制品备案养殖场147家;供港备案水产养殖场1622家。
在香港从事粮油杂货批发及零售生意50多年的“罐头大王”李广林,主要经营罐头、米、面条、面粉、酒等生活用品,货源主要来自内地。他在接受本社记者采访时说,内地货品价廉质优,供应充裕稳定,很受顾客欢迎。
滚滚客流畅市道
热闹繁华的香港铜锣湾,御仁堂中西大药房铜锣湾店店长许先生站在约20平方米的开放式铺头前,用一口颇为流利的普通话正接待一拨来自内地的顾客。
“自从个人游实施以来,内地客人多了很多,已经占到我们店客流和营业额的六成。”他告诉记者,这个面积不大的铺面,目前聘用了8名员工。
像“御仁堂”这样从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中获益的例子,在香港比比皆是。内地居民赴港个人游于2003年启动。彼时的香港,因受到SARS疫情冲击,市面萧条,门可罗雀。2003年5月,赴港游客同比下跌68%,仅旅游收入就减少123亿港元。这一损失很快波及到零售业和消费业,导致失业率达到香港回归祖国以来新高,香港经济、民生笼罩在沉沉阴霾中。
就在这时,《内地与香港关于建立更紧密经贸关系的安排》的签署以及广东、北京和上海开放居民以个人身份赴香港旅游,如同雪中送炭,一举扭转了香港的不景气状况,改善了就业环境,刺激了市民消费,推动了香港经济复苏,给广大香港市民带来实实在在的好处。
分析人士认为,旅游业虽然只占香港GDP的7%,但内地游客给香港带来的不仅仅是经济收益,增加了就业,更点燃了港人的消费信心,带动了香港的人流兴旺、市道畅旺。
其后,个人游范围不断扩大,人数逐年递增。如今,已有广东、北京、上海等22个省(区市)的49个城市实施赴港个人游。在今天香港的大街小巷、商场、饭店、景区、公园,普通话已经变得非常“普通”。每逢假期甚至平日,香港各大旅游景点和商场,到处是说普通话的内地游客;大街小巷随处可见拎包提袋的内地游客。黄金首饰、家用电器、名牌服装、化妆品等,都是内地游客购买的热点商品。
香港“兰桂坊”和海洋公园老板盛智文说:“个人游如同打开了水龙头,让内地的财富流入香港。现在的内地游客已经占到海洋公园游人总数的近一半。”“内地游客在恢复经济中扮演了关键的角色,是点燃火焰的火柴,使得经济再次运转起来。”
2003年,“周大福”在香港约有二三十家店铺,今天已增至88家。铺面增多带来的不仅是公司业绩的提升,更重要的是其背后就业机会的增多、员工薪资的增长。周大福珠宝集团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孙志强告诉记者:“香港的服务、零售行业是个人游的最大受惠者,目前我们一些分店的内地顾客比例甚至达到了七成以上。”
除了旅游业直接受惠,个人游旅客数字连年递增还带动了香港其他行业的发展,并有效提高了中低端市场中消费性服务人口的工资水平。据特区政府估算,从2004年至2009年,个人游旅客给香港带来的消费累计近850亿元;创造的就业职位由2004年的1.9万个,增至2009年的5万个。
为进一步推动赴港个人游市场的不断扩大,促进香港旅游业的繁荣发展,中央政府还于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推出新举措,允许内地旅行团乘坐邮轮从香港到台湾后,继续乘坐该邮轮前往日本或韩国旅游再返回内地。对此,香港旅游业议会总干事董耀中表示,新措施有助于带动内地旅客使用香港的邮轮设施,保守估计,内地游客乘坐香港邮轮的客流量有望上升二至三成。这对明年即将投入使用的香港邮轮码头将起到正面作用,有助香港成为亚洲邮轮枢纽。
香港“一国两制”研究中心助理总研究主任方舟认为,开放个人游的意义不亚于CEPA。如果说CEPA更多使香港劳动力市场中的中高端专业服务业人士受惠,而个人游则提高了中低端就业市场中消费性服务业人口的工资水平。中央政府“挺”港举措“利国、利港、利民”,个人游堪称其中一个有力的例证。
六大新政增福祉
回归15年来,中央政府与内地人民始终想香港同胞之所想,急香港同胞之所急。在香港回归祖国15周年之际,中央政府又制定并公布了六大方面的新政策措施,涵盖经贸、金融、教育、科技、旅游及粤港合作六大范畴,以进一步支持香港经济、社会发展,提升市民福祉。
6月28日,12所香港高校和17所内地高校签署合作意向书,加强人员互访、人才培养、科研合作等交流。为此,中央政府从2013年开始设立专项资金,在现有基础上每年再邀请2000名香港高校师生赴内地学习或科研,同时每年资助香港7000名高校师生暑期赴内地交流。
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中科院院士黄乃正说,香港的科学论文引用率世界排名前十,不乏人才,问题在于香港没有工业,加上大学教师职位有限,香港学生毕业后的出路面临挑战。相信这些措施会受到欢迎,能鼓励香港学生考虑到内地发展。
中央政府还将继续完善供港物资相关体制机制及通关制度,确保内地对香港的基本生活物资的安全稳定供应;进一步放宽香港居民个体工商户在内地的经营范围,取消从业人员人数和经营面积的限制。
此外,中央政府正积极采取措施,深化内地和香港在生态环保、清洁发展、医疗卫生、食品安全、养老服务等方面的合作,制定税收、土地、劳保、人才等支持政策,加快内地与香港基础设施对接,完善珠三角地区与港澳交通运输体系,加强粤港供水、供电、供气等网络合作。
香港特区政府民政事务局局长曾德成就此撰文指出,近年尤其是在国际金融风暴肆虐以来,香港和内地都出现通货膨胀压力。香港市民面对副食品价格上升,猪肉、蔬菜、日用品都涨价,家庭主妇叹买菜难。而以上新举措反映出中央与香港特区政府对民生问题的关注,“展示了相当大的合作空间,涉及内地对香港从菜篮子到水电供应的相关体制和制度,确保内地副食品和必需品稳定的供应,有利于稳定香港物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