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理论研究  暨南文苑
 

论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海外统一战线工作中的作用

时间:2010年05月05日来源:本站原创 作者:zwb

——以暨南大学为例

暨南大学社会科学部李招忠教授

暨南大学作为有一百多年历史的中国第一所最高华侨高等学府,长期坚持“面向海外,面向港澳台”的办学方针,建校至今,共培养了来自世界五大洲127个国家和香港、澳门、台湾3个地区的各类人才20余万人。截止20093月统计,在校的境外及港澳台学生已经达12157万,其中来自香港的学生5046人,澳门3986人,台湾830人,华侨1015人,留学生1280人;博士研究生295人,硕士研究生778人,本科生8007人,预科生788人,语言生431人,成教生1858人;他们分别来自84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28个,欧洲16个,非洲19个,大洋洲4个,美洲17个),其中东南亚国家人数最多,印度尼西亚819人,马来西亚196人,泰国177人;在境外和港澳台地区共设立暨南大学校友会25个;200811月在百年校庆中成立的暨南大学第六届董事会,由70位董事组成,来自加拿大、秘鲁、荷兰、澳大利亚、日本、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印尼、菲律宾等国家以及中国内地、香港特别行政区和澳门特别行政区。据20098月统计,暨南大学教职员工中有海外背景的人数达142人,其中具有高级职称的63人,具有硕士学位以上学历的138人,来自世界11个国家和港澳台地区。

综上所述,暨南大学是中国第一所招收外国留学生的大学,是目前中国境外生最多的大学。境外和港澳台学生数量不仅众多,而且分布国家和地区非常广泛,海外校友会遍及全球,董事会聚集了一些海外和港澳台精英,有海海外背景的教职员工人数逐年增多。学校海外统战工作的人力资源和智力资源都非常丰富,海外统战对象人数多、范围广,因此,暨南大学海外统战工作好坏在世界的影响深远、意义重大。

本文结合暨南大学实际,主要围绕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在海外统战工作中的作用谈点粗浅看法。

一、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是海外统战工作的基础。

中国古代思想家都非常重视文化在国家政治中的作用。《周易》早就有“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的认知,南朝萧统提出过“文化内辑,武功外悠”的治国方略,龚自珍发出了“灭人之国者,必先去其史”的警告,这些思想都体现了中国古代政治家注重“文化立国”的历史传统。正是先哲们怀着“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文化建设的崇高的使命感,通过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华文化,才使中华文化的精粹薪火相传,虽百世而不衰。

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所谓“文化认同”是人们在一个民族共同体中长期共同生活所形成的对本民族最有意义的事物的肯定性体认,其核心是对一个民族的基本价值的认同,它是凝聚这个民族共同体的精神纽带,是这个民族共同体生命延续的精神基础。在人类历史进程中,同一民族通常都具有共同的精神结构、价值系统、心理特征和行为模式,人们正是在这种共同的文化背景中获得了归属感和认同感,因此,文化认同始终是维系社会秩序的“粘合剂”。

可见,文化认同是民族、国家认同的前提和基础,而且是最深层的基础,而民族、国家认同则不仅维系着国家的和平与统一,同时也促进着民族文化的生成与发展。

所谓海外统战,是指在爱国主义旗帜下,大陆同胞与大陆范围以外的香港澳门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以及一切海外中华儿女,为了实现祖国统一,振兴中华而结成的政治联盟。由于暨南大学拥有其他国内高校从事海外统战工作不可比拟的优势和特点,可以说海外统战工作大有可为,但在纷繁复杂、千头万绪的海外统战工作中,最基础性的工作是什么?

暨南大学的特点决定海外统战工作必须以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为一根主线。海外统一战线的对象是大陆范围以外的台湾同胞、香港澳门同胞、海外侨胞包括他们在国内的侨眷以及一切热爱中华民族的人们,暨南大学毕业的外招生校友、在校的外招生、境外和港澳台地区的校董全部是统战工作的对象,如何把人数众多、地区分布广泛、政治态度不同、宗教信仰各异的统战对象空前凝聚起来,牢固团结起来,让他们为统一祖国、振兴中华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呢?海外统战的基础是爱国主义,其根基是中华文化,只有牢牢抓住中华文化认同这个主轴,并且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不能须臾离开这根主线,才能够为暨南大学的海外统战工作奠定坚实的思想基础。

中华文化是世界唯一持续发展未遭中断的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既有着古老的文化历史,又焕发着青春的文化活力,自古至今乃有文化大国之称号,是中华民族数千年生存繁衍发展过程中的文明和智慧的结晶。将“三胞”和祖国最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纽带莫过于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中华文化,这是我们中华民族共同的根,海外统战工作只有把根深深扎在中华文化的肥沃土壤之中,方能根深叶茂,最终长成参天大树,结出硕果。

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只有在文化认同的基础上,所有中华儿女共栖中华精神家园,才能够产生无比巨大的维护国家统一、振兴中华、追求国家繁荣富强的共同理念。海内外华人同宗同文。同宗,是指我们都属于同一个民族;同文,是指我们都崇尚和认同中华文化的精髓,基于此,暨南大学在境外和港澳台学生课程教育中,高度重视中华文化认同教育。境外和港澳台学生与大陆学生,血同缘、书同文、语同声,同根同源、同文同种,血液里流淌着中国人的血,也从祖辈那里传承了一些中华文化基因;但与内地学生相比,一般来说,由于他们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国历史特别是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当代中国国情知之甚少,国家意识、民族意识仍然显得比较薄弱。诚然,他们容易从历史源渊和血缘、地缘诸方面认同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但总的来讲,由于这些学生在接受中华文化教育方面毕竟和大陆学生还是有些差距,中华文化功底不是太深厚,对中华文化认同度与大陆学生相比还是有点距离,特别是由于他们缺乏对大陆当代社会比较深入的了解,特别对当代大陆政治、经济、文化等或多或少存在一些不太全面甚至不太正确的看法,对大陆的政策和制度或多或少的存在一些这样那样的误解,因此,对其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使其了解中华文化,热爱中华文化,进而认同中华文化。只有建立在深厚中华文化认同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思想和精神,才具有持久性和稳定性,将来毕业后无论在世界什么地方,都会自觉为祖国的统一、民主、富强、发展尽心尽力。

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身份认同的基本依据,暨南大学开设的四门通识教育课就是对境外和港澳台学生进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的重要平台。根据暨南大学“多元文化汇聚”这一特点,  对于内地生,学校严格按照中共中央宣传部、国家教育部颁发的05课程体系方案,开设  “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  、“形势与政策教育”等五门课程,按照国家统一的教学大纲和统一编写的教材进行教学,对学生进行国家意识形态教育。对外招生学校在“兼顾差异、分流培养”总体原则指导下,经过近十几年的努力探索和实践,终于在2005年形成了  “人生修养与法律基础”、  “近代中国”、“当代中国”、“中国传统文化”等四门外招生“通识教育”课程,在课程名称、教学大纲、教材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皆与内招生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完全不同的独立的课程体系,对提高境外生和港澳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发挥了非常好的作用。通过四门通识教育课程的学习,境外生和港澳台学生比较熟悉中国传统文化,了解中国近代历史,清楚新中国六十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三十年成就,从而加深对中华文化的认同,进而培养他们对祖国的诚挚感情,最后上升到对当代中国的真心热爱。通过对外国留学生进行中华民族几千年辉煌灿烂的历史文化教育,使其从内心喜爱中华文化,通过对中国近代和当代历史的教育,使留学生能够了解近代中国屈辱历史对中华民族心灵造成的巨大创伤,理解中国人民高度重视国家主权和尊严的神圣民族情感,支持和从内心认同中国当代发展道路和和平外交政策,使其成为所在国与中国交往的友好使者,在海外宣传中华文化的生力军。总之,外招生对国家的认同、民族的认同、当代中国大陆发展道路的认同,等等,都无不源于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热爱。

四门通识教育课程紧紧抓住维护祖国统一和振兴中华这两个核心概念,加深境外和港澳台学生对中华文化的理解和认同。在绵延几千年的中华文明史中,维护祖国统一始终是中华文化的主旋律,数千年来,国家统一始终被视为国家的最高政治目标和民族的最高利益,“崇尚统一”成为中华文化最核心价值,一切政治活动通常都以国家统一作为核心价值和行为准则。这种民族心理沉积于中国社会和价值系统的最深部,已经深入到中国人的骨髓里,流淌在血液中,主导着中国的政治法律制度、经济生活方式和主流价值观念,成为中国文化的核心内容。明清以降,特别是近代以来,我国有大批民众陆续移居海外,作为精神母体的中华文化,为这些海外游子提供了智慧源泉、情感藉慰和精神家园。中华文化这种强烈的国家认同意识,为遏制分裂倾向、凝聚统一意志、消除政治歧见提供了最坚固的精神堤防。

无论在《中国传统文化概论》,或是《近代中国》,还是《当代中国概论》,有很多生动、感人的维护国家统一、反对分裂和分离的历史事件、历史人物以及文学艺术作品等素材,近代以来,一些港澳台同胞和华侨华人反对国家分裂、维护祖国统一的典型事例也比比皆是,通过这些典型案例教学,使境外和港澳台学生从文化认同出发,使他们从内心真正成为反对国家分裂、维护国家统一的爱国者。

振兴中华是近代中国志士仁人梦寐以求的夙愿,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精神动力,也是港澳台同胞和海外华人华侨的共同文化财富。近代中国,一方面,是国家民族不断向下沉沦,鸦片战争后,资本帝国主义对中国发动一次又一次战争,一个又一个丧权辱国的条约,战败、割地、赔款,民族屈辱不绝如缕,民族危亡空前加剧,另一方面,中华民族的志士仁人为挽救祖国,前仆后继,浴血奋战,才使中华民族永远屹立于世界东方。《近代中国》这门课有大量的振兴中华和自强不息的文化素材,虽然最后革命救国获得了成功,但实业救国、科学救国、教育救国等思潮和实践,对国家的复兴也做出有益地贡献,应该对这些事和人实事求是地做出评价,因为,讲革命,作为外招生可能不大容易接受,但讲实业、讲科学、讲教育,可能更会引起他们的共鸣,激发他们报效国家,为振兴中华贡献力量的热情。另外,将一些港澳台同胞和华人华侨的典型事例选入教材,对外招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效果可能会更好些,同时,还大写大讲国共两党联合抗日的内容。

《中国传统文化概论》课程教学,简要介绍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哲学、宗教、文学、史学、艺术等发展概况。中国传统文化蕴涵了中华民族极具个性化的宇宙观(如天人合一,让世人逍遥游于“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的物我两忘之境)、道德观(修美德行善举,成就了春秋汉唐多少君子风度、高士节操)、审美观(中和蕴藉,东方式意境和韵味仍不失为现代人浮躁心灵的脱俗剂)。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学说是中华文化的主体,奉行公正、至诚、仁爱、孝悌、信义等价值理念,以公正之心对待天下万事万物,将至诚之念视为宇宙之原动力,以孝悌之行敬奉父祖友爱兄弟,以信义之守立身行事。所有这些,构筑中华文化的核心价值体系,且因此以鲜明的特征区别世界其他民族的文化,这些中华传统文化的教育必然对外招生接受中华文化精神的熏陶和感染。

随着外招生对祖国古代文化了解的逐渐增多,随着他们对祖国文化理解的慢慢深化,他们自然对中华文化产生热爱之情,对中华文化的认同也逐步深入,从而使其爱国主义思想基础变得更加深厚和牢固。

  

二、让他们亲身感受中华文化,挖掘其复兴中华的内在动力

外招生通过祖辈传承和中学课程学习,对中华文化有了初步的了解。进入暨南大学后,通过学习四门通识教育课程、人文教育课程和科学教育课程的学习,对中华文化有了比较系统的了解,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加深了,对祖国的感情加强了,对大陆的理解增多了,但如果仅仅限于书本和课堂讲授,文化认同的根基还是不太牢固,对中华文化的印象也不够深刻。俗话说,百闻不如一见,利用外招生在大陆读书的便利条件,让他们走出学校,参观祖国的名山大川、名胜古迹、建设成就,考察当代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实际,亲身感受祖国文化的魅力,增强他们作为华夏儿女的民族自豪感和民族自信心,从而提升他们的中华文化的素养,通过实地、实物的实际感受,通过考察祖国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身临其境见证中华民族自我认定的历史凭据,从中吸取中华民族得以延续并满怀自信走向未来的根基与力量之源。

学校充分利用学校每年在寒暑假和五一、十一长假组织的夏令营、文化之旅、寻根之旅,让外招生登上八达岭长城,亲身感受中华民族古代建筑工程之宏伟壮观;走进故宫,实地体味中国传统历史文化的博大精深;踏入颐和园,现场认识惟妙惟肖、精彩绝伦的中国古建筑风格。来到梅州,让那些祖籍梅州的外招生亲自了解客家先民创业之艰辛,继承祖辈奋斗、爱国、爱乡的优秀传统;黄河之旅,让外招生感受母亲河,思考中华文化的起源;走走古丝绸之路,游览历史名城西安的碑林、历史博物馆、古城墙、兵马俑博物馆、华清池、大雁塔、钟鼓楼等古迹,外招生肯定会被大唐帝国的强大、富庶、文化艺术的繁荣以及对外开放的胸襟和气度所折服;参观孔庙、孔府、孔林,追寻这位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杰出的世界文化巨人的历史遗迹,学生会加深对孔子创立的以仁政德治为核心的儒家学说的理解。

学校组织外招生参观、考察、调查,亲身感受祖国文化,在真实情景中感知中国文化,以增强对中国文化的现实感。如组织外招生去鸦片战争纪念馆、虎门炮台、黄埔军校、国民党一大会址等处去参观,特别是黄埔军校、国民党一大会址,因为它是国共合作的历史见证和经典之作,对外招生进行爱国主义和中华文化认同教育更有针对性和感召力。

广东作为改革开放的试验田和排头兵,近三十年的历史更是灿烂辉煌,建立特区,对外开放,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试验,邓小平南巡讲话,重启中国新一轮改革,等等,这三十年这块土地上发生了无数可圈可点的事情。学校支持外招生走出校门,走向社会,走到社会生活中去,通过考察和调查研究,亲眼看看改革开放以来广东发生的天翻地覆地变化,亲身感受广东人民在改革开放中获得的实惠,充分认识和理解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形成的中国特色发展道路是中华民族的复兴之路,可以增强外招生对和平发展战略的认同。

外招生通过游览祖国的名山大川,参观名胜古迹,他们会在领略神州大地的壮丽河山中与祖国融为一起,在追寻先人历史踪迹的进程中,与祖国先民中的脊梁建立起更亲密的感情,对中国文化的认同会使他们以中华民族为荣,以中国有灿烂辉煌的文明而自豪,其根就会更地的扎在中华文化这块肥沃的热土上,爱国爱乡之情也就会油然而生。

暨南大学作为国内最高华侨高等学府,必须把给境外和港澳台学生传播中华文化作为自己教育的核心理念,要花大力气培养他们从内心热爱中华文化,从骨子里认同中华文化,只有建立在中华文化深厚土壤中的爱国主义,才会深沉、持久、强烈,经受住任何风浪的严峻考验,他们才会自觉为维护香港、澳门的长期繁荣稳定,为祖国完全统一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才会自觉地把传播中华文化作为自己的神圣使命,努力将中华文化传播到五洲四海,促进中华文化与其他文化的交流、融合,使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为世界文明做出中华民族的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港澳台、海外统战理论的最新动态,朱砂,四川统一战线,2006年第8期。

2、以中华文化为纽带,做好海外统战工作的初步尝试,廖承和,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第2期。

3、中华文化与海外统战工作,国佳,广东社会主义学院2009年第1期。

4、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做好海外统战工作,陆稼荣,云南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4年第4期。

5、主动服务海外统战工作,建设有侨乡特色的社会主义大学,梅伟强,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1996年增刊。

6、中华文化认同是中华民族认同的精神基石,贾庆林,人民日报2009712

7、中华之本就是文化之本,吴伯雄,人民日报2009712

8、文化认同:最坚固的国防,杨玉玲,光明日报2005421

  

  


栏目导航
通知公告
    请下载关于印发《暨南大学统一战线成员献计献策工作条例(试行)》的通知点击下载浏览该文件200633119811203    More >>
宣传橱窗       More..
活动相册

建言献策